巍峨的大山,弯曲的土路,醉美的景色......这是我对它的初次印象,2016年,第一次以帮扶责任人的身份来到这个位于巴山深处的小村落,险恶的地势条件,贫瘠的沙质土壤,制约着这个村落的发展。大山里的农户住的都很分散,且出门便是山,种的自留地也是向山要地,层层的沙石质土壤,辛勤的村民们却难有富足的生活。硬化的水泥路面也只能通到村委会,剩下的便是悠长的山间小径,盛夏时节,会被荒草吞没。这是国家刚开始推进“精准扶贫”时,巴山深处的普遍景象,想要到农户家开展工作,短则三四十分钟,长则四五个小时,交通上的不便利,带来的生活贫困,深深刺痛着每个扶贫工作人员。
2016年开始,随着国家扶贫的不断精准化,各级政府扶贫投入的精准化,扶贫路子的精准化和扶贫措施的精准化,这个巴山深处的小村落在慢慢发生着变化。2017年年底,村里第一个安置点落成,居住在深山、无房或危房、交通不便的困难群众住房需求得以保障。早晨七点,入住在安置点的村民,已陆续到楼下,开始了一天忙碌的生活,有到周边带贫企业干活的,有准备到自己公益岗上开始忙活的,有在划分卫生区进行打扫卫生的……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。村子里的这些变化也渐渐满足了村民致富有路子、住房有保障、娱乐有场所、学习有地方,这个小山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。
2018年底,我以驻村工作队队员的身份来到了这个小山村,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启了我的驻村扶贫生活。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,很快我就进入了自己的工作新角色。驻村后,为了尽快的摸清村里实际情况,我立刻开始了调研工作。认真的参与村两委的干部座谈会、工作部署会议,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积极发言。走访入户,与贫困户一对一的交流,并记录下每位贫困户的详细家庭情况。在走访入户的同时,向村民宣传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,根据每位村民的不同情况探索帮扶方案和措施。
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的大力扶持,各级帮扶单位的持续投入,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不断努力,河边的堤坝得到加固,农村的硬化道路不断加长,水泥路上逐渐亮起路灯,安置点房前屋后亮起照明灯,便民文化场所慢慢建起来,健身器材也逐步增加,基础设施逐渐完善,农户脸上的笑容也逐步增多,生活便利度持续改善。
2021年8月,积极相应国家号召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、第一书记,再次来到巴山深处,开启了我协助村开展全面乡村振兴的生活,再次到村上,看着逐渐完善的基础设施,村民已住进楼房吃上自来水,户的精神面貌幡然一新,如何改变村的面貌,成为我工作的主要目标。结合新的工作职责,面临新的工作要求,积极与镇、村领导沟通,制定五年发展规划,坚持长短产业结合的发展理念,以茶叶为主导产业,配套传统种养业,探索设施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,建成茶文化观光旅游、名宿配套服务的现代化绿色新农村。坚持以建强村党组织为主抓手,强化巩固衔接,守住返贫底线,夯实发展基础,推进村精神文明建设,提升农村人居环境,提升村治理水平,积极构建乡村发展、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新格局,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