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三五”以来,陕西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稳增长、促改革、调结构、惠民生、防风险、保稳定,全省经济保持较快增长,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,重点领域价格改革深入推进,价格调控手段不断完善和加强,陕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。
一、“十三五”陕西CPI总体变动情况
(一)涨幅较“十二五”时期缩窄,走势前低后高
“十三五”以来,陕西CPI累计上涨11.3%,年均上涨2.2%,累计涨幅、年均涨幅分别较“十二五”时期分别缩窄3.6、0.6个百分点。分年度看,2016年、2017年、2018年,陕西CPI呈现温和上涨态势,涨幅分别为1.3%、1.6%、2.1%;2019年、2020年(1-10月),食品价格走高影响CPI结构性上涨,陕西CPI涨幅分别为2.9%和3.0%。
图1 2011年以来陕西CPI涨跌幅(%)
(二)八大类“七升一降”,食品烟酒价格领涨
“十三五”以来,陕西居民消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“七升一降”。其中,食品烟酒、医疗保健、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累计涨幅高于同期CPI涨幅,教育文化和娱乐、居住、衣着、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累计涨幅低于同期CPI涨幅,交通和通信价格累计下降。
食品烟酒价格呈现先落后升走势,累计涨幅达20.4%,是影响CPI上涨的最主要因素;医疗保健价格呈现前高后低走势,累计涨幅18.4%,成为影响CPI上涨的另一重要因素;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近两年涨幅明显扩大,累计涨幅14.8%;教育文化和娱乐、居住价格累计涨幅分别为8.7%、8.6%,衣着、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运行较为平稳,累计涨幅分别为5.1%、4.6%;交通和通信价格除2017年、2018年小幅上涨外,其余年份均有所下降。
表1 “十三五”以来陕西CPI八大类涨跌幅度(%)
类别 |
2016年 |
2017年 |
2018年 |
2019年 |
2020年 (1-10月) |
累计 涨跌幅 |
年均 涨跌幅 |
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|
1.3 |
1.6 |
2.1 |
2.9 |
3.0 |
11.3 |
2.2 |
一、食品烟酒 |
3.1 |
-0.6 |
2.0 |
5.6 |
9.0 |
20.4 |
3.8 |
二、衣着 |
1.1 |
1.4 |
0.9 |
2.1 |
-0.5 |
5.1 |
1.0 |
三、居住 |
0.9 |
2.2 |
2.7 |
2.4 |
0.1 |
8.6 |
1.7 |
四、生活用品及服务 |
-0.5 |
1.1 |
2.3 |
1.3 |
0.4 |
4.6 |
0.9 |
五、交通和通信 |
-1.7 |
1.4 |
1.0 |
-1.2 |
-2.3 |
-2.8 |
-0.6 |
六、教育文化和娱乐 |
0.0 |
2.0 |
1.7 |
2.8 |
1.9 |
8.7 |
1.7 |
七、医疗保健 |
2.4 |
8.6 |
4.0 |
1.4 |
0.9 |
18.4 |
3.4 |
八、其他用品和服务 |
2.2 |
1.4 |
1.3 |
4.0 |
5.2 |
14.8 |
2.8 |
(三)与全国及周边省份对比
1.走势与全国基本一致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全国CPI累计上涨12.1%,陕西CPI累计涨幅较全国低0.8个百分点。分年度看,2016年陕西CPI涨幅较全国低0.7个百分点,2017年、2018年、2019年、2020年(1-10月)陕西CPI涨幅均与全国相同。
2.涨幅在全国居中游位置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全国31个省(区、市)CPI累计涨幅从高到低排序,陕西排名第18位;在西部12省中,陕西居广西、四川、青海之后,排名第4位,但仅较第5位云南、第6位西藏分别高0.1、0.2个百分点,累计涨幅在西部总体居于中游水平;在西北5省中,陕西居青海之后,排名第2位。
二、“十三五”陕西CPI走势主要特点
(一)食品价格先落后升
“十三五”以来,陕西食品价格累计上涨23.7%,涨幅较同期CPI高12.4个百分点。分年度看,2016年,食品价格上涨3.8%,对CPI上涨贡献率57.5%;2017年,食品价格下降1.8%,影响CPI下降约0.34个百分点;2018年、2019年和2020年(1-10月),食品价格分别上涨1.9%、7.2%和11.1%,对CPI上涨贡献率分别为17.0%、46.6%和72.7%,涨幅逐年攀高,对CPI的拉升作用不断加大。
1.畜肉价格领涨,菜价涨幅较为明显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调查的14类食品价格累计涨跌幅,有12类价格上涨,1类价格持平,1类价格下降。其中,畜肉类价格领涨,涨幅83.0%;菜、禽肉、薯类价格上涨超两成,涨幅分别为23.3%、22.5%、22.3%;水产品、食用油、豆类、糖果糕点、其他食品、奶类价格分别上涨12.0%、9.0%、8.9%、8.7%、7.3%、6.3%,粮食、调味品价格分别上涨5.2%、4.7%;干鲜瓜果类价格基本持平;蛋类价格下降4.5%。
2.“猪周期”作用,猪肉价格“两头升、中间降”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陕西猪肉价格累计上涨123.0%,涨幅较同期CPI高111.7个百分点。分年度看,2016年,猪肉价格上涨14.4%,对CPI上涨贡献率23.1%;2017年、2018年,猪肉价格分别下降11.8%、9.6%,分别影响CPI下降0.27、0.19个百分点;2019年、2020年(1-10月),猪肉价格分别上涨44.2%、69.6%,对CPI上涨贡献率分别达26.8%、52.0%。
图2 2016年1月—2020年10月陕西猪肉价格同比涨跌幅(%)
受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、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影响,2016年以来陕西猪肉价格起伏明显,从同比价格变化来看,可以分为四个阶段:
(1)同比涨幅先扩大、后缩窄(2016年1月-2017年1月)。2016年1月-5月,猪肉价格呈现补偿性上涨,同比涨幅逐步扩大;2016年6月-2017年1月,生猪生产恢复性增长,猪肉价格同比涨幅持续收窄。
(2)同比下降态势(2017年2月—2019年2月)。全国生猪供给宽松,陕西生猪价格较2016年的历史高位回落明显,猪肉价格抑制了食品价格和CPI的上涨。
(3)同比涨幅持续攀升、高位运行(2019年3月—2020年7月)。受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、非洲猪瘟影响,全国生猪市场供给总体偏紧,猪肉价格上涨明显,陕西猪肉价格自2019年3月以来不断走高,同比涨幅一度翻番,对食品价格、CPI拉升作用明显。
(4)同比涨幅收窄(2020年8月—10月)。生猪产能有效恢复,2020年8月以来猪肉价格同比涨幅明显收窄,10月猪肉价格自2019年3月以来首次同比下降。
3.天气因素影响,鲜菜价格起伏明显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陕西鲜菜价格累计上涨24.1%,涨幅较同期CPI高12.8个百分点。分年度看,2016年,受异常天气影响,陕西及全国多地蔬菜产量下降,加之人工成本、运输成本上涨,鲜菜价格全年上涨14.5%,对CPI上涨贡献率达32.4%,是影响当年CPI上涨的最主要因素;2017年,气象条件总体利于蔬菜的生产与流通,全年鲜菜供应总体较为充足,鲜菜价格下降9.4%;2018年,年初陕西多地连续降雪、气温骤降,7、8月持续高温、强降雨,对鲜菜生产、运输、储存一度造成不利影响,全年鲜菜上涨5.4%;2019年,陕西鲜菜价格平稳,全年涨幅仅为0.8%;2020年(1-10月),受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和6-9月陕西多地高温多雨的天气影响,1-10月陕西鲜菜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12.7%,对CPI上涨贡献率达12.4%。
(二)服务价格持续上涨
“十三五”以来,陕西服务价格累计上涨10.0%,涨幅较同期CPI低1.3个百分点。分年度看,2016年、2017年、2018年、2019年和2020年(1-10月),服务价格分别上涨0.7%、3.4%、2.5%、2.2%和0.9%,对CPI上涨贡献率分别为20.1%、72.0%、41.6%、27.0%和10.3%; 2017年、2018年服务价格对同期CPI上涨贡献明显。
受政策性调价影响,护理、其他综合医疗服务、一般医疗服务、临床手术治疗等医疗服务价格领涨服务类价格,累计涨幅分别为109.0%、58.3%、48.4%、21.3%;居民文化娱乐消费需求旺盛,部分民办教育收费价格上调,课外教育、小学初中教育、旅行社收费价格走高,累计涨幅分别为38.4%、18.3%、16.5%;部分劳务价格上涨也较为明显,装潢维修费、美容、家政服务、家庭维修服务价格分别上涨28.6%、26.2%、23.8%、22.0%。
(三)工业品价格低位运行
“十三五”以来,陕西工业消费品价格累计上涨5.0%,涨幅较同期CPI低6.3个百分点。分年度看,2016年、2017年、2018年和2019年,工业消费品价格分别上涨0.2%、1.9%、1.8%和1.2%,除了2017年涨幅略高于同期CPI外,其余三年均低于同期CPI涨幅,另外,2020年工业消费品价格下降0.2%。
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一度上行,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、环保督查力度加大,受综合因素影响,钢铁、水泥、纸浆、化学原料等有关产品价格涨幅明显,推动下游的建材、纸制品、药品行业生产成本上涨。金饰品、参考资料、中成药、中药材、水泥、其他燃料、书报杂志价格累计涨幅较大,上涨幅度均在25%以上。
交通通信、家用电器、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市场供给充足,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,部分行业存在供大于求局面,产品销售增速放缓、价格走低。电视机、照相机、笔记本平板、空调器、电冰箱、小型汽车、洗衣机价格累计降幅较为明显,分别下降24.6%、11.7%、10.1%、8.5%、8.2%、6.7%、6.7%。
三、影响陕西CPI的主要因素
(一)价格调控针对性增强
“十三五”以来,陕西省不断加强价格调控体系建设,完善价格调控机制,不断运用和调整有效经济调控手段,确保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。先后修订完善了生猪价格波动调控预案,必要时进行吞吐调剂以保证供应、稳定市场;修订印发了《陕西省突发市场价格异常波动价格工作应急预案》,对突发价格异常波动明确分级,严厉打击哄抬价格及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;推进平价商店建设,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平抑市场价格的作用,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;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,积极协调货源组织调运,适时组织储备肉、储备菜投放,有效平抑了生活必需品价格。
(二)农产品价格波动左右CPI走势
“十三五”以来,由于畜牧业受生产周期性波动、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,猪肉、鸡蛋、鲜菜等农产品价格一度起伏明显,尤其是猪肉、鲜菜价格大幅上涨成为推升CPI的重要因素。 2016年,受异常天气影响,鲜菜供需矛盾突出,当年鲜菜价格对陕西CPI上涨贡献率达32.4%,尤其是3月份鲜菜价格涨幅更是高达46.8%,对当月CPI上涨贡献率高达68.9%。2019年以来,伴随猪肉价格不断走高,陕西CPI月度同比涨幅接连破“3”、破“4”、破“5”。
(三)服务价格成为拉升CPI重要因素
“十三五”以来,国家大力推进服务领域改革,服务业快速发展,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。陕西居民服务消费潜力不断释放,生活服务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,教育文化、旅游、休闲娱乐等消费需求旺盛,服务消费价格上涨明显。陕西服务项目价格涨幅、服务价格对CPI上涨贡献率,均始终高于工业消费品,且2017年、2018年服务价格对CPI上涨的贡献率超过食品,反映出当前居民消费需求的转变和升级。
(四)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影响
2017年4月,陕西城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改革全面启动,城市公立医院药品(不含中药饮片)实行零差率销售,提高了诊疗、手术、护理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,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,2017年医疗服务价格上涨12.1%。2020年起,全省取消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,调整医疗服务价格,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上涨明显。
四、相关建议
(一)着力保障农产品生产供应
将稳定农产品生产和供应放在最突出的位置。要提升设施种植能力推进蔬菜产业发展,加强粮食功能区建设,全力稳定“菜篮子”、“米袋子”供应。要细化生猪扶持政策,尤其是对土地规划、生态环保、疫情防控等政策,细化操作指南,满足养殖户实际需求;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,重点支持种猪场建设,扶持种猪养殖龙头企业发展,确保生猪种源供应稳定;要提高生猪生产规模化、标准化生产水平,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。
(二)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和价格调控
要抓好粮油肉蛋菜等重要农副产品的价格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工作,在春节、中秋、国庆等节日期间,拓宽肉蛋菜等供应渠道,做好产销对接,有效平抑农产品市场价格。当极端恶劣天气或突发事件发生时,强化价格舆论引导,稳定民心,及时启动调控应急预案确保市场供应,稳定市场预期,维护市场价格秩序。
(三)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
要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,扩大智能家电消费、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;要支持传统零售企业创新转型,发展线上预订、集中配送和上门服务等新模式;要促进家政服务和家庭健康消费,加快释放服务消费潜力,并以服务消费的快速增长带动相关实物商品的有效增长;要深化电子商务走进农村综合示范,支持电商物流快递企业平稳运营,推进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,促进乡村消费。